当前位置: 昆明招生网 > 昆明招生学校 > 昆明大专学校 > 云南商务职业学院 > 学校新闻 >
时间:2020-12-08 来源:云南商务职业学院 浏览:613次
云南商务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函【2020】25号)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自评,现将我校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云南商务职业学院是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10年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备案,纳入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由昆明海源教育投资集团投资举办,位于昆明市嵩明县杨林职教新城,总投资9.3亿元,占地面积282亩,建筑面积264678.91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达到 16276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 37040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2640.74万元,藏书18.6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 订有“中国知网”高职高专期刊数据库、研学平台(团队版)等数据库,建有教学楼、实验实训室、大学生活动中心、信息中心、田径场、篮球场,教职工公寓、学生宿舍、食堂、校医室等标准化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保障。
学校现有医学学院、交通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与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五个二级学院和两部,即公共基础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截止2020年8月,有三年制全日制高职专业31个,学生3065人,主要涉及交通运输、财经管理、建筑工程、医药卫生等九个专业大类。
学院注重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建成了13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5个校内实践基地、3479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紧密结合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2019-2020学年,开展校内学生培训9300人次。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管理理念,秉承“博修商道,崇德务实”的校训,塑造“严谨、规范、自律、上进”的校风和“爱心、责任、服务、奉献”的师风以及“尊师、重道、阳光、快乐”的学风。
学校在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的同时,严抓师德师风建设,扩大教师培训范围,提供成长平台。2019年,学校荣获云南省优秀民办学校称号;参加全省辅导员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
3人荣获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3人全国建设类院校施工技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共荣获全国建设类院校施工技术大赛20个奖项,2018级学生共荣获文体竞赛类53个奖项。在2020年云南省技能大赛中,9个项目获得三等奖以上荣誉。
第二部分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
一、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己任,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全方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的要求,积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办学条件得以充分保证。
(一)校内实验试行基地持续发展
建校以来,学院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齐头并进,学院在成功建设医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次投资建设了航空服务实习实训基地、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室、经济管理学院财务会计技能竞赛仿真模拟实验实训平台、经济管理学院EPR沙盘实训室、建筑与工程软件实训室、汽车修理实训室、“空客A320”航空实训基地、高铁实训基地,学院继续推进和完善校园硬件建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及学生公寓等设施的建设,使实习实训场地、环境、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对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校外实践基地逐步扩大
学院各专业均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与昆明衡泰人才交流信息有限公司、中华会计网校、昆明星耀(国际)俱乐部、浙江一鸣企业食品有限公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云南分所、以及云南60多家医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基本满足学生、专职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教学需要,并吸纳了部分毕业生就业。2018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学时总量938000人每日。
(三)办学经费比较充足
学校办学主体为昆明海源教育投资集团,属于民办高职院校,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发展,一期投入资金9.3亿元完成云南商务职业学院一期工程建设,现可容纳1.6万学生就读。学院加强财务预算控制,根据学院发展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资金支出,加大日常教学经费投入,2019-2020学年日常教学经费支出达1026.17万元,占到了学校总支出的23%,在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学院继续投入资金进行教学改革、师资建设、设备添置、图书资料等方面建设。困难重重,但是学校依然不改初心,不断优化学校资产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资产投资,确保各项办学经费足量投入。
(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的战略方针,以“专兼结合、校企互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采取“培养、引进、调整”的措施,优化教师职称、学历、素质和“双师”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活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人才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学校拥有一支由230名专兼职教师结合、稳定的师资团队,其中,专任教师172人,兼职教师58人。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到31.4%(54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1%(35人),双师型教师占52.9%(91人)。但作为一所比较新的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仍将会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
表1 教师结构表
(五)信息化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以广大学生用户为本,建成优质信息管理数字化校园。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为1024Mbps,教学用计算机1154台,其中,高配电脑数量达319台。学校网络信息点600个,数字资源量达800 GB,上网课程数32门。全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已逐步使用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教务系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公文交换系统,基本形成网络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教学、办公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了图书借阅、校内网购、上机上网、住宿管理等校园一卡通;实现了全校在行政办公、教务教学、招生就业、学生学习、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在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课堂实验实训教学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校园门户系统、及信息安全系统的信息化管理。
二、专业人才培养
(一)专业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匹配
根据云南省经济转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紧密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脉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地处滇中产业新区,毗邻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火车站、飞机场毗邻学校,学校主动适应云南当地产业园区,与众多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表2 学院31个专业分类表
(二)专业点学生分布相对合理
学校立足云南八大支柱产业,全面规划专业结构,整合专业教学资源,以“大健康” 产业为核心,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组织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与申报工作,贯彻落实“1+X”证书试点工作,突出商务特色设置专业,现开设大专专业31个,在招专业14个,其中7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即电子商务、会计、护理、医学影响技术、建设工程管理、空中乘务、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目前学校各专业点学生主要分布在电子商务、建设工程管理、会计、医学影像技术、护理、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等现代服务业,专业点分布相对合理,这些专业的开发与增长,适应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
表3 专业点学生分布表
(三)课程开设结构
学校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平台一个环节,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平台,一个环节主要是指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且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实践课程所占课时达到总课时的51%以上。
1.公共基础课程
学院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将党史国史、 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财经应用文写作、信息技术、高等数学、公共外语、健康教育、 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美育、财务职业素养等列入必修课或选修课。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
3.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实验实训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
4.相关要求
学校统筹安排各类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应结合实际,开设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绿色环保、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实践性教学;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5.学时安排
学院医学类专业总学时为2800学时,其他专业总学时为2500学时,每16-18学时折算1学分。公共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实践性教学达到总学时的50%,其中,非医学专业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为6个月,医学专业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为8个月。
(四)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满足要求
学校按照“生产导向、校企互动”的原则,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制订不同阶段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形成整体方案与阶段计划有机结合,阶段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8 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为938000 人每日,合计校外实训基地个数达136 个。
(五)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逐步增加
学校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工学结合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始终。特别强调“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两部分内容,并明晰教师在工学结合中的职责
表4 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表
(六)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不断增加
学院目前每年聘用企业兼职教师人数稳步增加,2017、2018、2019年度分别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10.2、20.5、30.5万元。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从而有效保证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七)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学校主动融入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经济园区,与众多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2017年、2018年、2019年由企业向我校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分别为265.04万元、668.98万元、15465.21万元。
年度企业投入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65.04 668.98 15465.21
三、人才培养能力
(一)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学校以高水平建设为契机,深入贯彻国家、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精神,改革创新招生运行机制,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与宣传,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使得我校近年来招生就业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局面。
表6 年度招生情况表
(二)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推行毕业“双证制”,即毕业时既取得毕业证,同时取得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近年来,通过课程改革,我校以地方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主线,推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群建设,积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让学生在就业时有不仅有资质,更有优势。
我校各院部作为开展职业资格工作的主体部门,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开展职业资格工作的职能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按照各专业职业技能的中、高级标准,将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融入全校的教学体系。由于构建了合理的职业资格教学培训体系,因而我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参考率和合格率逐年攀升,2020年有156 人次获得国家或行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医学影像技术和护理专业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为100%。
表7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人次)
(三)直接就业率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94%以上,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稳步提升。学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建立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就业市场开拓中一直处于积极状态,近年来学校与省内8 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与云南省内各大企业保持密切合作,与招商引资新落户大企对接,与往届毕业生座谈,及时掌握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状况,主动承担地方经济建设人才支撑责任,密切政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表8 学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率人次
(四)毕业生就业去向
2017年学校毕业生为282人,其中258人直接就业,4人义务征兵;2018年毕业生人数为492人,其中415人直接就业,47人升学,57人响应国家号召义务征兵,3人自主创业;2019年学校毕业生人数为294人,其中直接就业毕业生人数为181人,升学57人,义务征兵4人,自主创业人数人3人。
四、社会服务能力
(一)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学校收到政府针对扶贫专项到款额,2017年为470.17万元;2018年为715.13万元;2019年为1159.58万元。
表9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万元)
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扶贫专项)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470.17 715.13 1159.58
(二)技术服务到款额
学校在2017年至2019年间,收到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服务两项到款额,细节如下图所示:
表10 技术服务到款额(万元)
年份/项目 横向技术服务 培训服务
2017年 5 0.1
2018年 4 0.1
2019年 21 373.59
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目前,我校的“双师型”队伍整体水平与建设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对教师的要求还有差距,“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有待提高,专任教师中缺少在专业技术应用领域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带头人,缺乏在国内各个行业和产业界具有相当影响的技术大师和工艺大师。
二、学校科研管理职能有待提升
科研管理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研水平既是高校师资力量的体现,也折射出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目前在政府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逐步进入转型阶段,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科研管理,都需要引入现代化理念与管理技术,构建新的科研管理体制。
三、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学校在为企业培训时,不单要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重视先进技术的引入,防止培训的滞后性;学校在健全的社会服务制度这一方面有待加强,需要做到学校、企业的信息对称、畅通,社会服务项目准确性高。
第四部分 整改措施
一、稳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将着力青年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改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通过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各类教学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学历进修、进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不断强化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除此而外,学校坚持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道路,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建立健全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教师“双师素质”培训的相关经费投入、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建立等,着力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另外学校依托创建专家团队和拔尖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梯队建设。以学校资深教授和专家为基点,以学校提供的各专项讲座,培训课程和进修平台为依托,以提高教师“双师型素质”为目标,加大对优秀拔尖人才的支持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梯队结构。
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与管理职能
学校在科研发展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应加强管理上的把控与创新,加快科研发展脚步,跟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学校将加快落实与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将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作为核心,围绕教职工的待遇、个体需求以及发展想法等,运用各种有效方式尊重其思想、调动其积极性、优化其发展待遇,营造优良科研氛围,完成学校既定的科研任务。学校将从科研管理活动中教职工的表现与行为入手,加强对全体成员的科研激励,以优化科研活动的效率。将激励作为科研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旨在运用勘定、赞扬、奖赏等方式,调动教职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职工明确自身的科研任务,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以及科研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学校将继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在全民创新与万众创业环境中,彰显出学校的科研及创新价值。建立科研管理机制,也是为了进一步引领教职工履行自身的科研职责,便于学校响应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院校的科研建设水平,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质量。
三、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一)提升学校整体办学的社会服务意识
为了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先,学校将加强教师服务观念,切实加入到学校的社会服务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教书育人,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其次,学校要强化服务观念,加强专业建设,深入挖掘服务潜力。除此而外,学校将利用品牌专业的优势资源为社会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促进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再以社会服务活动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工作机制,服务重点项目
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以专业群为单位构建相应的社会服务团队,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组成若干社会服务队,与行业企业联系合作,通过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科普教育等多种渠道开展社会服务。如:大力加强校卫队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校警共建”机制,更好的服务杨林职教新城。重点开展治安维护、社区公益体检、施工、财务继续教育、汽车、工程机械维修、商务沟通与谈判等技术服务。
(三)重点推进“十四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
探索稳健多元的校企合作之路,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推进毕业生由充分就业到高质量的引企入校转变。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建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丰富校企合作平台体系与层次,满足社会、企业、毕业生、教师等多方需求。
网上报名登记
提交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