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普洱特殊教育学校怎么样、好不好
答:学校结合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确定学制为8年,隔年招生,办学规模为每两年招收1个班,班额20人,最终规模4个班,80人。
学校简介
普洱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90的6月,始称“思茅地区普洱聋哑学校”,思茅地区行署教育局委托普洱哈尼族自治县教育局主办,地、县民政府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协办,与普洱县教师进修学校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云南省教育厅、思茅行政公署计经委、财政局、民政局、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局等部门共筹资90万元,建盖了面积3600平方米的4幢教学及办公大楼。
学校结合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确定学制为8年,隔年招生,办学规模为每两年招收1个班,班额20人,最终规模4个班,80人。1990年8月开始招生,当年招生18名,有教职工5人。1996年8月,学制改为九年一贯制,每年招收新生20人,列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范畴。
为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全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云南省教育厅、思茅地区行政公署认真研究并规划了普洱聋哑学校的发展。1999年7月,思茅地区行政公署下发文件并着手筹备搬迁工作,选定原思茅北郊小学为普洱聋哑学校新校址。2000年开工建设,2001年2月竣工,同年2月22日学校搬迁至思茅,学校名称随即更名为“思茅地区聋哑学校”。新学校占地25亩,总投资500万元,建筑面积4202平方米,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职工住宿楼、教师办公室、学生食堂及其他教学用房;有各种适合残疾儿童生活、学习的运动场地和器材;有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种养殖基地2500余平方米和1个木材加工厂。
新校舍的建成,使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7月1日,学校更名为“思茅市盲聋哑学校”。2005年,学校有10个班级,学生169人。学生中99%来自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60%以上的学生完全靠政府和社会救助完成学业。2007年4月更名为“普洱市盲聋哑学校”。
为支持北部区建设,加之各级党委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关心和重视,2006年8月第16次市长办公会议,确定盲聋哑学校搬迁重建。校址设在市东南梅兰村原税务干校内,2006年12月20日开工,2007年9月竣工。校舍占地面积31.5亩,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其中还特别增建了1000平方米的职业教育综合楼,能容纳300名学生,18个教学班,目前已投资870万元。学校于2007年11月28日从北郊三家村整体搬迁到思茅城区东南方的梅兰村新校,校舍建设设施齐全,是集盲、聋两类残疾学生生活、学习、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一是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准确地把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增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二是组织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树立残疾学生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加强文明建设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十多年的努力,德育教育取得显著成绩,经跟踪调查,毕业生均没有违法乱纪行为。学校于1997年被中共普洱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8年被思茅行署教育局授予“文明学校”称号,2005年被省教育厅授予“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同年12月,被授予“文明学校”称号。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开办时的5名教职工发展到2008年的45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29人,有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16人,二级教师2人,代课教师1人,大专以上学历25人。15人次获国家、省、市、县表彰。结合盲聋哑学生的教学特点,狠抓教师的培训,1990年以来,共有62人次先后参加国家、省、市各种培训,教师教育教学素质明显提高,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奖面大,其中国家级18篇,市级16篇,分别发表在《东方教育论坛》、《现代特殊教育》、《思茅教育》等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