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 许学生在 3 - 6 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 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
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构建,特别应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
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50—180学分,总学时为2400—2900学时。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理论课程
识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外语等课程。
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课时应占专业总课时的50%—85%。
外语技能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构成有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语法、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汉/汉英笔译、英汉/汉英口译、语言导论、英语文学导论、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 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包括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门用途外语以及相关培养方向等类别,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
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
专业实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学科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学术社团、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国际交流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开展国际夏令营、短期留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除翻译作品外,一般应使用英语撰写
教学条件
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外籍教师,应用型专业应聘请行业指导教师。
专任教师应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1。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资格和条件,履行相关义务;
(2)具有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科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学历;
(3)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熟悉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
(4)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
(5)具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
外籍教师的聘任应根据岗位需要,达到上述条款中所有适用标准。
各高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师发展规划与制度,通过学历教育、在岗培养、国内外进修与学术交流、行业实践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和研究能力。
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教学场地和实践场所在数最和功能上应满足教学需要,并配备专职人员对教学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千9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千3000元;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不少千10台,每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不少千7个。
图书资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所需;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生均图书不少千100册,并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图书和报刊;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
拥有专业相关的电子资源;拥有覆盖学习及生活场所的网络系统;具备开发和运行网络课程的基础条件。
各高校应具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教学经费
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千1000元,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质量保障
(1)遵循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2)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4)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效果。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质晕评价。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方案是否有效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价。
持续改进机制要求:应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用千专业的持续改进
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语专业教学有主要有三个阶段: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外语教学第一阶段,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流的第二阶段,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学生入学水平和政治环境的限制,对语言技能的培养是英语专业教育的主题内容。期间也包括个别院校和教授发起的教学实验,如20世纪60年代以听说带动读写的“听说法教学实验、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秉汉教授“以内容为主、将内容与语技相结合”的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筱菊教授倡导的“交际教学路子”等。
第二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英语教学开始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英语+专业(如英语+新闻、英语+经济)”“复语(如英法双语、英德双语)”和“主辅修”。
第三阶段,通过借鉴中国以外的语言培养模式,加强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以英语演讲为代表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始在各个高校受到重视。这种方式的实质,就是使英语专业学生成为既有文化知识,同时又有语言技能的通才
从人才培养活动的整个过程出发: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规格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从教学活动的过程出发:由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构成。
发展前景
编辑人才需求
据《山东外语教学》2019年第1期刊登的一篇文章的数据,开放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就需要25万的外向型人才,英语专业每年毕业20万人左右,社会需要的人才总量规模相当大。
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加,社会对专业英语人才需求总不断增加,社会要求高校培养高质量的英语人才,与入世前相比,与中国以外的交流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奥,为此,英语人才不仅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应具备相应实践能力 。
考研方向
英语专业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翻译理论及实践、英语语言文学、文学方向、比较文学、西方文论、跨文化交际、口译方向、英语教学研究等。
就业方向
英语专业(教育方向):毕业生适合在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其他类型、层次的英语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其次在各类各级公司、企业从事一般性翻译或外贸工作。
英语专业(国际商务管理方向):毕业生适合在贸易公司、涉外机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金融国贸等单位从事文秘、翻译、业务人员或行政管理人员等工作,同时也可在各级政府涉外部门、各类外向型企业或公司以及银行、保险、海关、边防及科研等部门工作。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生可在涉外机构、外资企业、银行、保险、海关、边防、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也可以选择留学、考研或国外就业。
英语专业(旅游方向):毕业生可在旅行社旅游管理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旅游营销策划企业、旅游管理景区等从事英文导游、旅游公司导游服务工作、外联销售工作、旅行社基层经营管理工作,各涉外单位的翻译、文秘等工作。毕业生也可担任涉外宾馆接待及管理人员、外明企高级文员、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