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
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面向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及相关岗位,牢固掌握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就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实现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会计电算化从20世纪50年代的借助计算机单纯记账,发展到了今天的与企业业务活动紧密结合,为企业提供财务计划、分析和预测并协助管理者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表现为日常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参考三个主要的工作环节。
信息时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企业对信息管理已经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中重要手段,而作为占企业管理信息总量70%左右的会计信息管理则成为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会计基本理论及相关经济管理知识,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操作的技能,能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求,胜任出纳、审计、税务、材料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收入和利润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通过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训基地岗位实习,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会计核算和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
2、掌握税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从事税收实务的能力。
3、熟悉国家财经法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具有本专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上属于专业技能部分)
4、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等基础文化知识。
5、掌握专业写作的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所需的语言组织及文字表达能力。
6、掌握相关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中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7、掌握必须的英语知识,具有一般的阅读与翻译本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
(以上属于通识技能部分)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熟悉企事业单位会计复式记账原理、会计账务处理程序、通用账务处理软件和通用报表软件的工作原理及操作使用,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工资、固定资产、材料成本、产成品、销售利润等子系统软件的建立、安装和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熟悉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具体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要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够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计算机会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作财务软件,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分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知识/理论课程体系两部分。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培养对应岗位(群)技能所需的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模拟实训、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纳税实务等专业课的实训课和校外顶岗实习。
(二)知识/理论课程体系
知识/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包括思想道德、计算机、大学英语、财经应用文写作等通识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必要的管理学基础、财务会计等专业基础课和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模拟实训、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纳税实务等专业技能课。
1.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经济法规、统计学等相关知识。
3.熟练运用各种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日常核算。
(以上属于专门知识部分)
4.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外语、计算机、财经应用文写作等基础文化知识。
5.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以上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部分)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精神。
2.具有全局观念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会计电算化专业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在国外,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于1954年率先使用计算机进行单项工资数据处理,开创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新起点。在国内,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较晚,1979年在财政部的支持和直接参与下,才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展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1981年,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在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的“财务、合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首次正式将电子计算机倍息技术在会计业务工作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到目前为止,会计电算化专业已经成为一门触电子信息技术、会计学和管理学等为一体的边缘学科。